**西溪院区护士蒋金金的战疫日记

**西溪院区护士蒋金金的战疫日记

编者按:蒋金金,**西溪院区的一名护士,她是**这次援沪核酸采样医疗队152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位,1999年出生,2021年8月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在疫情期间先后多次出征,驰援过富阳、海宁等地,虽是“小年轻”,但已是“老队员”。

原文标题:1999年守沪“大白”:致我最亲爱的“家人们”

今天,在3月28日驰援上海之后,是难得的一天休整的日子,她写下了一篇——致我最亲爱的“家人”,简单的文字却透露着浓浓的真情。

这两天回到酒店的时候发现走廊的桌子上有一张纸上写着“亲爱的家人,各位的餐放在北极熊区走到底电梯口”,我第一注意到的不是餐在哪里,而是“亲爱的家人”这几个字,突然想到了那句“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我其实有点不太记得今天是这次抗疫的第几天,也不记得是第几次凌晨睡眼惺忪的出发,但是我依然记得那天何强副院长带着我们一百五十多人出发时的场景,记得凌晨比我们起的更早的司机和酒店工作的叔叔阿姨,连续好几天没合眼的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为我们尽力筹备物资的吴翔老师,杵着拐杖一步一步下楼配合我们做核酸的八十岁奶奶,一直在医院忙碌还要每天都担心我们的护士长……

接到通知的时候,其实第二天我应该去到新的科室轮转的,当时有点不知所措也有点激动,收拾收拾行李往集合地点赶,被分到的组没有认识的小伙伴,但是高兴的是我又认识了新的小伙伴。这一路,需要的食物,药,生活用品都是谁需要有的人必定毫不犹豫的拿出来,累的时候相互轮着测核酸,我们在对方的手腕上缠上绑定手套的胶布,我们在各自的背上写下对方的名字,画上可爱的爱心……这一路的相互搀扶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省中人”。

刚接触到上海的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的时候,对于不足的物资和经验他们只能频频向我们道谢和道歉。可是,他们这其中已经有不少人很久都没有回家,有人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有人的手机电话就没有断过,还有人自己身体本身就存在健康问题还穿着防疫服帮这家拿大米帮那家解决隔离的问题。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金杨四街坊的志愿者徐先生,用“温柔”这个词形容他最恰当不过,虽然我只能听懂一点点上海话,但是他对社区的老人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让人觉得好像疫情并不是件沉重的事情。我注意到只要有老人来他就立马过去搀扶,亲切问人家多大年纪,吃没吃饭,蹲下来和小朋友们讲话,满眼都是对小朋友的喜爱,工作结束他与我闲聊。注意到我们医院是**,告诉我他自身胆胰不是很好,疫情过后一定要来我们医院治疗,真的很佩服这样的一个人,自己本来就患病还要坚持做志愿者,疫情似乎也变得温柔了起来。

有些人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来抗疫,但是她们的心总是紧紧的拴着我们,她们的名字叫做“护士长”,“饭吃没吃啊?” “坚持的住吗?”“有没有抓紧睡觉?”“缺不缺东西?”,这些护士长明明科室里也有忙不完的事情还是要对你唠叨东唠叨西,但凡有一个人没有动静,她都要紧着心,嘿嘿,各位护士长,我们一定吃饱睡好,积极向上,早日归来!

我们三点出发,酒店的后勤餐饮就得更早出发,酒店几千人的早餐他们都得赶出来,在物资紧缺的这个关头,尽力给我们吃还不错的饭菜,因为好几千人的饭,送到的时候可能已经凉了,又给我们准备了微波炉,每餐都有饮料和水果,过生日的小伙伴也收到了蛋糕,每位工作人员都尽量的满足我们的需求。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故意隐瞒了我支援的真相。可是,什么都是瞒不住生你的人,妈妈的第六感永远是真相,老妈告诉我她这两天眼皮总是跳,怀疑我是不是去上海支援了,无奈之下我只能说出实情。爸爸说不去行不行,可是爸爸,钱难挣你也没有说不挣,孩子难养你也没说不养我和弟弟,抗疫难我也不能说不去呀。每天和家人报备平安也成为了我的必备项目,父母永远是我的打气机和鼓励球。

嘿,亲爱的家人

请让我们一起努力,请不必为我们担心和操劳,请不必为我们哭泣,等我们脱下春天的战衣,一起共赴胜利。

来源:**

本文内容源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更多查询请 → 在线咨询客服